欢迎莅临ld乐动官网 ,今天是
繁體中文|加入收藏
ld乐动官网
/深圳市线路板行业协会

关于PCB,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

时间:2023-8-29  来源:东莞市首席信息官协会视频号  编辑:
字号:

近日,东莞市首席信息官协会(CIO)《数字会客厅》数字化转型访谈第十三期专访了生益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生益电子”)郭荣威,讲述生益电子在数字化转型、信息化建设的事

 

主持人:请郭总介绍下自己。

 

郭荣威:我来自生益电子,在电子行业从业已经接近30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毕业之后曾经在一些大型企业从事过计划管理、供应链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工作,后来在专业的IT公司里面从事软件开发、项目管理等方面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或者项目总监曾经实施过20~30个大型的ERP建设,对ERP、信息化、智能制造项目管理及电子行业数字化转型等方面有不少经验。

 

我在2007年加入生益电子。这里简单介绍一下生益电子。公司成立于1985年,总部位于东莞东城,至今已经30多年。公司一直专注在电子电路行业,是专业制造高精度、高密度、高质量印制电路板的国家高新科技企业,目前在科创板上市。生益电子有几个特点:一个是公司对标准化的管理体系是比较重视的,公司很早就建立了质量体系,也是东莞市第二家建立质量体系的企业。公司基于质量体系建立了各种的管理体系,获得了几百个技术专利。同时公司对数字化、智能制造方面也是非常重视。我本人加入生电子已经超过15年了,一直都是负责统筹整个信息化和数字化的建设,早期曾经带领团队获得过广东省东莞市优秀QC小组。2013年,公司进行整个新厂的数字化建设、信息化建设,带领团队ERP的实施等,多次获得东莞市的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工业互联网示范项目等荣誉。去年公司被东莞市评为第一批智能工厂,个人也获得了数字化转型先锋人物的荣誉。我本人是企业管理专业出身,又长期从事IT方面的专业工作,更多会从管理的角度去思考整个数字化转型和数字化建设。

 

主持人:请郭总简单的介绍一下目前电子电路行业数字化转型存在痛点、难点以及挑战和机遇。

 

郭荣威:印制电路板(PCB)是电子工业的之母。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整个电子元器件都要建立在它之上,通过它来做电气方面的连接。PCB有几个特点,首先在产业链的角度,处于产业链的中游。上游和下游都是大型企业,上游有如覆铜板、铜箔这样的大型供应商,下游有汽车电子、终端电脑、服务器、航天航空这样的大型企业。

 

因此PCB行业的利润只能依靠企业技术能力、成本效率管控来提升利润。其次,从产品特征来说,是一个柔性制造行业。它是完全客户定制的产品,个性化定制,生产多出来的产品客户是不会要的,他不像电视机、汽车可以降价销售,对客户来说多出来那就是没有用的。另外很重要一点,PCB有很长的工艺流程,例如中高端产品大的流程至少有50个,多的话可能超过100个,基于产品是客户定制,所以产品在每个流程上的工艺参数、设备要求甚至每个流程都是不一样的。这是产生PCB的一个痛点。因为PCB没法像汽车生产线一样变成自动化流水线作业,只能是一个一个的工作中心去独立生产,中间产品的运输就靠人工手推车等方式进行。因为很多流程,每个流程都有很多种设备,基本上涉及到光学、电子、机械、化工等行业,因为产品是客户设计的,每台设备上它的参数是不一样的。基于这种不一样,传统方式只能是员工根据产品的要求、工艺的说明来进行参数调整。

 

虽然PCB行业的确是一个高科技行业,传统情况下为了实现柔性制造需要很多的人力,自然就会带来企业效率低下、容易出错、成本高这样的痛点。从另外一方面来说,PCB是电子工业之母,行业趋势是一直在稳定的增长,产业也逐步向中国转移,市场潜力是非常巨大的。近年来,国家推行工业试点、中国制造2025,由此可以看到设备自动化、智能制造、数字化等方面都在蓬勃发展,给整个行业带来了很大的机遇,可以通过这个方式去实现企业管理制造的提升,从而实现经营效益的提升,这就是我们面临的机遇,也是充满挑战的。

 

主持人:介绍一下咱们生益电子在生产制造过程中用了哪些系统软件?中间是怎样切分,分工如何?

 

郭荣威:公司实施数字化或者说信息化的过程历史比较长,在这个过程中公司用到很多的软件或者信息系统,但是有明确的划分策略标准:分类分级、主次分明、各司其职。所有的数字化架构都有一个重要的核心:SAP ERP系统,是唯一一个核心,也是整个架构中的核心。

 

在此之外,从业务视角来看,由上到下分成四层,分别是战略与决策支持层、下面是经营管理层、设计工艺层、制造执行层。每一层都有一个核心的系统,当然也有其他辅助的系统。先从战略决策知识层来看,这一层最核心的是全面预算和绩效管理系统。这个系统是往上承接企业的战略,往下去联通我们的ERP系统,来实现战略落地。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再往下面一层:经营管理层,系统就会比较多了,无论再多也围绕一个核心:SAP ERP,围绕这个核心将人、财、物、流程和数据几个核心要素进行管理,通过不同的系统各司其职。比如人,有人才管理系统、云平台的招聘平台系统,财务方面有财务共享系统、资金管理系统、合并报表系统,在物方面有SRM和CRM,流程方面除了BPM之外,还有我们自己研发的移动办公、安全防疫系统。数据方面有数据仓库、BI还有各种AI大数据应用,这是我们在经营管理层方面的。下面的设计和工艺层,利用了PCB行业专业的设计软件再加上公司自研的工艺管理系统,整合企业的SAP数据库,实现了PCB行业的PLM系统。最后是制造执行层,这一层的核心是MES系统,往上承接来自ERP生产计划指令,还有设计工艺层次的各种设计要求,往下通过数字化工业平台去驱动生产设备、检测仪器、智能物流(AGV)。

 

我们通过这四个层次,由战略落地一直到设备驱动形成这样一个落地的信息化系统。这就是公司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应用到的一些系统情况。

 

主持人:数字化转型没有标准答案,那您个人建议是用颠覆式还是渐进式的方式进行建设合适呢?

 

郭荣威:这个问题的确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按我经验来看,无论颠覆式还是渐进式都只是方法,只是手段并不是目的。目的其实我们还是要看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是为了什么。数字化转型首先要看的核心就是成效,而且是业务的成效,那么基于这种出发,其实选哪种模式是要根据我们实际情况的。往往很多企业在实施数字化转型之初内外部的资源准备条件是不足的,外部而言因为我们数字化转型,尤其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往往是偏重在智能制造方面,无论是行业的一些最佳实践或者是一些通用的管理模式,其实都是不同的。它不像ERP,ERP的管理往往是有很大的通用性,行业上面有大量的这样的一些成熟的案例或者说最佳实践,但是智能制造数字化转型方面对每个企业来说,其实是有很多实际情况的,所以他们的通用性没那么强,那么这种情况下,外部往往没有那么多成熟案例,或者说没有那么多顾问资源。

 

对内部而言,这个条件更加不足,首先可能大部分的员工都不知道数字化转型是什么,有什么好处,应该怎么做……,其次大部分企业往往也缺乏数字化转型人才。因为数字化转型人才,往往是一种复合型人才,他既要懂IT又要懂数字化,还要懂企业的业务,尤其是业务和IT这两方面,他都要有一定程度的认识,这样人才其实是很难得的。

 

最后,其实企业也会缺乏各种信息系统,比如设备仪器是不是都联网了,或者说关于设备是不是都有实行数字化改造。往往企业是不具备这些条件的,这种情况下,怎么去开始数据化转型,我们的建议是找一个最容易突破的环节,最容易产生效益又比较现实的点,集中精力单点突破,做好了,做出来成绩让大家认识到数据化转型的确有效果,另外累了我们自己的一些工作经验,还顺便可能培养一些人才。这个情况下,成功的第一步之后,再慢慢展开更多的一些环节,更多的点去突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顺便培养企业大量的数字化人才,同时通过不断的持续改善的过程,不断成果显现的过程,进行大力宣导,让企业的大部分员工都具备信息化的能力和素养。条件成熟了,我们再实施全流程的数字化,所以这个过程往往是渐进式的,但是这个的确不能一概而论,我们看到有些情况下可能是颠覆式的。例如我们的业务有根本性的变革,或者实施一个新业务,建立一个新的生产基地,而我们以前数字化已经很成熟,这种情况下,可能对一个新厂、一个新的基地就用一个全新的颠覆式的方法去实现也是可以的。

 

所以我觉得,其实哪种方法都是一个手段,关键是我们要达到什么目的,但是有一点,我觉得无论用什么方法都好,数字化转型都是一个持续改善的过程,它是没有终点的。所以需要我们不断去完善它,不断地改善它不断突破,不断提升,那么数字化转型才能做得更好。

 

主持人:刚才提到数字化转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肯定会出现一些新生代产品。针对眼下火热的AI智能,您对此有些什么看法?

 

郭荣威:AI方面,我们跟踪了挺久,也在不断学习中。公司而言,从2020年开始就进行AI的尝试和探索了。为什么呢,因为从2016~2017年公司开始进行数字化转型之后,到2020年时就产生了很多数据,怎么利用这些数据,我们就想到要充分用AI等手段来发掘它的用处,所以公司陆续上线了质检AI、大数据预测等方面的一些应用,也取得一些成果。最近看到AI的确是大热,而且是一个非常热门、有生命力的一个方向。

 

个人觉得,它还会有很大的变化和发展,还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那么现在我们看到的AI主要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像Chat GPT的人机交互,另外一个是华为刚刚提出来专门针对不同行业去应用的盘古大模型。对AI,我的看法是它其实有点像当年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时候的自动化机器。当时我们看到自动化机器出来之后,人们觉得是不是机器要替代人,意味着所有人都失业了,实际情况是的确有部分人失业了,但是就算到这一刻,其实不是所有工作都是自动化机器替代,也有人工替代不了的。所以,我觉得AI也是类似,肯定会代替很多智力方面的工作,但是他不会把所有工作都代替,而且另一方面也会创造出很多其他的、新的工作岗位。举个典型例子,就比如我们现在的视频拍摄,以前拍摄视频需要专业的人员,用专业的设备,制作上是有难度的。但是现在进步了,我们手机上有拍照软件、拍视频软件,实际上也有AI美颜等功能。

 

在此之外,看到专业的摄影人员的确可能减少,但是他可能变得更小众而且更专业。另外一方面是大量普通人都能够利用手机来做视频拍摄,所以抖音等各种视频就出来了。其实这也创造了更多新的岗位,甚至像主播这样的岗位是以前没有的。所以AI,我们是用开放的角度来看待它,肯定会对我们的工作有冲击,甚至还会有信息安全等方面的冲击。但是这个对人类来说是好事,只是说对我们个人而言,我们怎么用好它,怎么在这个AI浪潮里面,不要把自己放在不好的位置。这是我的一些思考。

 

主持人:请郭总送几句话给我们所有的数字化从业者。

 

郭荣威:数字化转型永远是没有终点的,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那么需要的是结合我们持续改善这样的理念,不断地提升,不断地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