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莅临ld乐动官网 ,今天是
繁體中文|加入收藏
ld乐动官网
/深圳市线路板行业协会

由日本企业“集体亏损”引发的思考

时间:2012-6-18  来源:  编辑:
字号:

    与日本不同,中国有巨大的国内市场,如果能激发国内需求,中国制造业应当可以走得比日本更远。对先进技术产品的市场容量、规模经济等,是中国制造业的特有优势。但中国制造业的国内竞争仍有待进一步开放,不仅要对大小竞争者一视同仁,也要允许和鼓励跨行业竞争和融合。
  看近期公布的许多日本大企业年报,用“集体亏损”一词概括并不为过。包括电子消费品、汽车、化学、合成纤维在内,诸多日本具有传统竞争优势的产业内的大企业,都已连年亏损,而且后继乏力,前景堪忧。比如索尼,自2005年被韩国三星(微博)超越之后,电视业务已连续亏损8年,整体业务则连续亏损4 年,2011年的亏损更创下了历史纪录。日本企业今日的表现,除了金融危机、大地震和日元升值影响出口等外部因素,自身问题不容忽视。

  传统核心竞争力怎会失去?

  上世纪70年代,当日本电子产品大举进入美国之时,美国企业几乎没有招架之力。在国内相关产业的压力下,美国政府曾用反倾销、301调查和双边专项采购协议等多种方法试图“抵抗”,但都没能挡住日本货长驱直入。新颖、小巧、高品质和低价格,确立了日本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数十年的竞争优势。
  直到90年代,日本都拥有令欧美对手畏惧的创新能力和制造能力。但是,日本制造业企业几乎都是从对欧美产品的仿制起家,而后主要是持续不断进行一系列“改良式创新”——强调实用、集成和成本控制,是更保险、更符合自己特点的创新模式。
  从9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企业的创新能力似乎有点难以为继了。这个时期,制造业生产渐渐转移到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它们在成本控制方面比日本有更大优势;而欧美企业积极寻找新的科技和产业突破点,“改革式创新”令日本企业的“改良式创新”相形见绌。
  许多人把索尼与三星比较。在消费类电子产品上,三星这些年的发展令人惊异,其创新兼顾改良和改革,而且动作快,对市场反应灵敏。相比之下,索尼1968年开发出特丽珑显像管和1979年开发出Walkman之后,就没有了突出的创新。
  日本企业今天面临的问题是:过去拥有的制造业优势在新产业、新产品涌现之时反而变成劣势,产能无法有效转换,而创新受惯性束缚,追求短期成本控制,不很注重新的利润来源。其实日本企业这些年的连续亏损并不令人意外:这是个产业更替的时代,颠覆性创新者更能占得先机,而日本企业显然慢了不止一拍。

  在今天强国的地位是很容易变化的

  2010年,中国在全球制造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上升到19.8%,超过了美国的19.4%,成为第一。在这个新起点上,今年5月2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讲话强调,我们要努力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
  作为工业大国,我们的制造业竞争力主要是规模和成本,和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很像,如果不能审时度势,不能对成功的资本作正确评估,乃至不愿舍弃,很可能会有不利的后果。
  世界历史上已经历数次技术革命,只有在技术革命中领先的国家,才能成为工业强国。眼下,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材料等新一轮科技革命,提供了产生新工业强国的契机。
  今年4月21日,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发表封面文章指出,第三次工业革命已经来到。制造业正在走向数字化,新软件、新工艺、机器人和网络服务在逐步普及,这些技术使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的界线越来越模糊。未来的工业强国,应当以信息技术为全线辅助,并善于整合制造业和服务业优势。
  技术革命使得后进国家有赶超的可能,而如果错失机会,领先国家也可能很快变得落后。日本的教训提醒我们,在今天强国的地位是很容易变化的。中国的制造业要变强,必须创新驱动、转型发展。

  牢固的国内基础对国际竞争是有力支撑

  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思考。迈克尔·波特在《国家间的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一国的产业要在国际竞争中持续保持领先地位,与其激烈的国内竞争密切相关——正是这种激烈的国内竞争迫使企业提高效率、不断发明创造,在此过程中才不断积累起向海外市场扩展的实力。牢固的国内基础对国际竞争是有力的支撑。
  与日本不同,中国有巨大的国内市场,如果能激发国内需求,中国制造业应当可以走得比日本更远。对先进技术产品的市场容量、规模经济等,是中国制造业的特有优势。但中国制造业的国内竞争仍有待进一步开放,不仅要对大小竞争者一视同仁,也要允许和鼓励跨行业竞争和融合。